古韻猶存 成就百年風景
2022-12-14 17:15:51 來源:南充日報

質樸幽靜的石河老街

南充市文保單位——文昌宮
石河老街小檔案
石河老街,又叫石河古鎮、石河古場,位于南部縣石河鎮石河場社區,是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。老街長約550米,有房屋192間,其中鋪面161間,上有文昌宮,中有城隍廟,下有張爺廟,至今依然保留著明清風貌。
“我真的不知道,你在那里等我,等我好久好久。我今天才來,我來晚了,以致使你這樣滄桑。”王劍冰寫《絕版的周莊》的這一句,我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與石河老街的相遇。
石河老街,又叫石河古鎮、石河古場,位于南充市南部縣石河鎮石河場社區,是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。老街呈弧形延伸,長約550米,有鋪面161間,大多為清代川北民居風格。歲月在這里放慢了腳步,一磚一瓦仍然保留著幾百年前的狀態。在冬日的一個下雨天,我踏著青石板,向老街深處走去。
A 明清風貌猶存
從南充城區出發,大約1小時后到達石河鎮。細雨微風,略顯寒意,場鎮上人很少,街面濕漉漉的。車子停在場鎮中心花園轉盤處,花園里立著兩塊大理石石碑,一塊題刻著:南部縣文物保護點——石河古場;另一塊題刻著: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——石河古鎮。
目的地到了,石河場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康文已等候多時。在李康文的引導下,我們進入石河老街。李康文一邊走一邊說,老街始建于宋代,分下街、中街、上街,千余年來經多次拆修,宋以后至清代咸豐年間逐漸形成場鎮,老街建筑大多保留明清風貌,具有川北典型的民居特征。
來到老街街頭,第一座建筑便是張爺廟。張爺廟,為南充市文保單位,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,由陳四老爺主持修建,全木穿斗結構,窗、欞、桷、瓦、柱、磚等細節做工考究,設計精美?!稄垹攺R碑序》記載:張飛剛直不阿,不畏強勢,赤膽豪情,為漢室復興,歷盡苦辛,其生平所為,不愧為后人敬之、畏之,建廟以祀之。2009年,當地民眾籌集資金,對張爺廟進行了保護性修繕,在廟宇一側還刻有捐資之人姓名。
張爺廟前有一座張爺廟戲臺,上面擺放了桌椅,供人賞景喝茶。想必,茶館里人聲鼎沸時,人們也會談論起張三爺的豐功偉績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
從張爺廟進入主街,老街的街道并不寬,人行走其間,甚覺狹窄,路口高聳的電桿格外引人注目。過街口往上走,破舊的牌匾上“集賢茶店”四個大字,遒勁有力,大門緊閉,早已無人光顧。
比鄰而立,是賈氏繡花樓,清咸豐八年(公元1858年)修建,屬花園式建筑。相傳,賈幺妹手工精巧,十里八鄉,名聲響亮,其最為著名的代表作為松鶴延年圖。據說,該刺繡耗時半年,圖畫精工巧繪,蟲、草、樹、鹿、白鶴活靈活現。站在繡花樓外,向樓上窗戶望去,想像當年美麗的繡娘在薄如蟬翼的絲綢緞面上飛針走線,必定吸引著不少看客圍觀。
老街上的建筑,隨著地勢東高西低,略成弧形排列,民居大多都是兩層的土木結構,縱深格局,一般樓下是商鋪,門面為可拆卸的木板,樓上以及后院用作住家或者會客。老街上不少大院還保留著天井,天井中間有水缸或者假山,甚至還種植著花木,川北民居風格與江南庭院的幽深之美表露無遺。
B 古時商貿繁榮
在南充的偏遠山鄉,保留著這樣一條老街,確有幾分驚喜。
石河鎮靠近嘉陵江,水陸交通便利,在古時北至陜西、南至重慶的商賈多匯聚于此,老街店鋪林立,商貿十分活躍。在長不到600米的老街上,有房屋192間,其中鋪面161間,商鋪占據絕大多數。任氏六陳行商樓是老街商貿繁榮的見證。
在石河老街下街和上街,分布著當時的商貿中心任氏六陳行商樓兩處。任氏六陳行商樓修建于清咸豐八年,下街商樓一樓一底,門面五間均為同一風格,構建整齊,房梁雕花清晰可見,門面及整體建筑都是全木穿斗結構。上街商樓,兩樓一底,保存基本完好,古色古香,寬敞明亮。兩處商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均為石河場商貿中心,所賣貨物,價格公道,童叟無欺,七鄉八鎮,享有盛譽。
當年老街上熙來攘往、車水馬龍的景象,早已消失。而老街上的許家大院、城隍廟、戲臺、文昌宮等老建筑,還在訴說著歷史。
文昌宮為南充市文保單位,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(公元1719年),從殘存的石柱雕花,可以看出古人的匠心。文昌宮內塑有文昌帝君和孔子像,還有“三陳”塑像。文昌宮外有一棵黃葛樹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,樹葉茂密,葉片油綠光亮,枝杈密集,大枝橫伸,小枝斜出虬曲,古態盎然。與文昌宮相對的是文昌宮戲臺。李康文說,過去村里的一些重要活動或演出都會在文昌宮進行,黃葛樹下坐滿了人,臺上臺下十分熱鬧。
“上文下武中城隍,咸豐古橋連望鄉,雙溪流水繞場后,綠柳成蔭百花香。”石河百姓口口相傳著這樣的詩句。不用解釋,文就是文昌宮,武就是張爺廟,城隍廟就在老街中間,那咸豐古橋在哪里?
場鎮變遷,老街周圍高樓林立,咸豐古橋上面重新鋪筑了水泥路?;氐嚼辖秩肟谔?,在李康文的指引下,來到緊密相連的樓房背后,一條淺淺的小河從樓房底部流過,半圓形的石拱橋就藏在樓下。關于古橋的來歷,當地有這樣的說法,咸豐年間,洪水泛濫,石河溪將通往石河場的道路截斷,于是人們開山取石以拱形堆砌而成,建橋后,石河場商品交易更為活躍。
誰能想到,大名鼎鼎的咸豐古橋被鋼筋水泥建筑所包裹?;蛟S這種,不見天日,是另外一種保護。
C 老街期待重生
“石河老街可以觸摸到的歷史大約400年,但這條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宋真宗年間。”李康文介紹,早在宋真宗年間,因“上達盤龍,下到度門、新政,北鄰嘉陵江”,水陸交通便利,這里已經形成場鎮,石河場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北宋狀元陳堯叟的家書中。
因歷史久遠,文化底蘊深厚,古建筑保存較好,2013年,在國家公布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,石河場村(現石河場社區)榜上有名。被確定為中國傳統村落后,當地政府編制了保護發展規劃,制定了保護措施,劃定保護范圍和控制區。
“這些年來,盡管受外界的影響,村里一些傳統依然沒變。”李康文說,逢年過節,村里的老年龍燈隊、婦女龍燈隊都會舞龍慶祝,村里有婚慶、商鋪開業,還會表演車車燈、金錢棍、彩扇秧歌等傳統節目。
在老街上行走,可以很明顯地看到,部分建筑已經破敗,那些窗欞、欄桿、瓦當刻滿了歲月的痕跡。“由于建筑時間長,年久失修及自然原因,不少老建筑出現屋頂漏雨、檁條蟲蛀腐爛、墻面開裂等問題。”李康文說,盡管采取了配備消火栓、對重點建筑進行保護修繕等措施,但老街面臨的問題依然不容小視。
守護老街,守護歷史,是不少石河場社區人的共同心聲。當地鄉友賈晗普,近年來積極為石河老街的保護利用而四處奔走,他計劃依托石河老街的歷史文化和嘉陵江的秀美風光,發展鄉村旅游,讓老街重現昔日的熱鬧場景。
“我們計劃在整體保護老街的同時,恢復老街上的一些重要建筑和重要業態,引入廟會文化、趕集文化、川劇文化、三國文化、民俗文化,打造以觀光旅游、休閑度假為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。”賈晗普說,保護老街需要多方聯動,希望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臨走時,一群學生背著書包,沿著青石板奔跑而過,老房子里的居民圍坐在一起,談論家常,青煙飄起來,在青瓦屋檐上盤旋、散去。石河老街的故事未曾走遠,石河老街的記憶終將延續。(記者 楊曉江/文 梁洪源/圖)
相關熱詞搜索:
上一篇:變身主播和導游 文旅局長帶你走進山水南充
下一篇:清暉閣外立面工程進入尾聲
